“江浙沪”联盟或将改写为“沪苏浙”,历史变迁下谁是最大的“憋屈者”?

上海 更新于:2025-07-18 09:08
  • villebo
    一直沿用至今的“江浙沪”要退出历史舞台了,以后要逐步改成“沪苏浙”了?这么一改动,最憋屈的不是浙江人,也不是江苏人,而是上海人和安徽人!

    咱先唠唠上海的朋友为啥犯嘀咕。前几天跟一上海表姐视频,她正啃着生煎包吐槽:“以前说‘江浙沪’,咱上海是压轴的,咋的?现在按行政区划代码排,‘沪’字开头倒成众矢之的了?”她翻出手机里的聊天记录——群里有人发通知“沪苏浙皖文旅一体化”,底下立刻有人接话:“叫‘沪苏浙’了,安徽又没份儿?”表姐气笑了:“合着我们改个名,倒成了抢功劳的?当年‘申城’‘沪上’叫得顺溜,现在官方文件一规范,倒有人揪着顺序不放。”其实仔细想想,上海人以前真不介意排哪儿——当年“长三角”刚火那会儿,新闻里总说“沪苏浙皖”,上海人不也照样喝着咖啡刷手机?可能就怕“沪”字开头,反而让人觉得“哦,原来现在轮到上海牵头了”,压力比以前大了不少。

    再说说安徽的老表们。上个月回合肥参加同学会,饭桌上聊起这事儿,做建材生意的王哥拍桌子:“啥‘沪苏浙皖一体化’?我们高速修到江苏边界,货车过去过路费比本地还贵;杭州的电商大会请了苏浙沪企业,我们安徽的厂家去了只能蹲角落发传单!”旁边开民宿的李姐接话:“前两年搞‘皖美味道’推广,结果游客还是扎堆苏州园林、乌镇古镇,我们黟县的老房子修得再漂亮,宣传册上都得写‘皖南’,跟‘江南’比着,总觉得矮半截。”其实安徽这些年没闲着——合肥的新能源汽车、芜湖的机器人产业都在往上冲,但架不住“江浙沪”这三个字自带流量,游客、投资、人才都先往那边涌。改成“沪苏浙”吧,安徽人更委屈:“合着我们不是‘长三角’一家人了?”

    咱浙江人倒是看得开。我同事老陈在杭州做外贸,昨天还说:“叫‘江浙沪’还是‘沪苏浙’有啥要紧?我跟客户签合同,抬头写‘浙江省杭州市’,落款盖公章,谁能看错?以前叫‘吴越’那会儿,咱也没天天挂在嘴边啊。”确实,从“吴越”到“江浙”,再到可能出现的“沪苏浙”,地名就像衣服,旧了换件新的,舒服就行。我妈那辈人还管上海叫“海上”,现在年轻人有几个知道的?关键是日子过得实在——周末去苏州园林逛,假期去杭州西湖遛弯,工作上跟上海的客户合作,这些实实在在的联系,比名字顺序重要多了。

    不过话说回来,改名这事儿也不是完全没争议。有人觉得官方按行政区划代码排序是规矩,有人觉得“江浙沪”叫了几十年,突然改了怪别扭;有人觉得安徽该被纳入新名字里,有人觉得一体化不是改个名就能成的。其实啊,名字就是个符号,就像咱老百姓管邻居叫“老张”“老李”,图个顺口。真要推进一体化,得看高铁是不是更密了,医保能不能互认了,孩子上学能不能跨省了——这些实在的事儿比名字顺序更能让大家服气。

   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